您现在的位置:天利高考网 > 中考资讯 > 体育

2009年高考考试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的解题方法

来源:www.jzlgcc.com 2025-03-03

体育

  依据平常的练习和学生高考考试信息反馈,因为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缘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为此,大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剖析研究高考考试考试试题,觉得古诗鉴赏有规律可循,有肯定的解题方法。

  1、紧扣原诗标题。诗文标题都是对诗文内容的概括。从1994年以来,高考考试古诗文鉴赏都有标题。《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过香积诗》(2003年)、《征人怨》(04年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05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06江苏卷)。从诗歌的标题可以大致剖析出所咏内容类别和容易见到的表现手法。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咏物诗,是写景抒情诗还是咏史怀古诗,这类都是标题暗示的信息。如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这种诗歌的特点就是所有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常都是寄情山水,抒发闲适安静的情怀或书写政治失意的孤寂伤感情怀;表现手法总是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首写景诗。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知道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所以它既是写景诗,也是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

  咏怀诗的特征就是即事抒怀。作者总是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种诗词,第一要知道作者写的是啥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哪种情怀。这种作品假如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些抒情诗。其内容包含怀亲、送友、思乡、赠人、生活感悟、闲情逸致等,大家要看重思乡诗和送别诗,这种诗总是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如2002年高考考试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提醒大伙注意的是,词、曲一般有词(曲)牌和题目,但有时可以无标题,只有词牌或曲牌,而词(曲)牌与诗歌内容可能没有联系。如大家在练习中,有如此一道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在回答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时学生一直往昭君上胡扯,有些甚至怀疑老师所授办法,如何跟昭君联系不上的?却不知昭君怨是词牌名作标题。

  2、充分借助注解。通常来讲,注解为考生提供诗(词)人的有关生平,写作背景,以减少困难程度,帮助考生理解古诗。不过,历届高考考试考试试题极少有提供注释的。古时候诗歌的考查主要包含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方法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方法作概要的赏析,不需要引经据典,也无需拿试题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仅需对作品本身的特征进行鉴赏。当然,假如诗句用到的典故是大家在课文中学过的,大家应该了解,并能结合所学的常识进行剖析。(张伟明《2002年高考考试语文命题展望》)与现代文阅读考查一样,要剖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大家的古诗鉴赏答案不是游离于诗歌以外,任你想像,而是要在诗歌本身探寻答卷依据。如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1)前两句描写音乐非常受称道,试作简要评析。(5分)

  (2)有人说此诗意在赞美,也有人说此诗旨在讽刺。对这个问题你如何看,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3分)

  回答第(2)题此诗旨在讽刺,就需要要借用注释花卿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说意在讽刺是就其隐含意味而言,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音,不当受之;说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这种享受难于久长。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间如此的注释,一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如柳宗元的山水诗大都是寄情山水的同时抒发超然世外,政治失意的孤愤。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是借用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我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种作品,不只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与意象所包括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用途,才能真的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袁行霈)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意象的剖析,能够帮助大家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方法。如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夜[唐]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法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法有哪些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大家可以抓住月、竹、稀星、暗飞萤、水宿鸟等意象,揣摩、品味诗人从夜晚到天亮,为国事彻夜无眠,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残照、归鸦,寓情于景写出作者也期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

  是意中之境,境中之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境清爽、高远,充满生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意境幽静(悠远)、空灵。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境平淡中见深沉,生机无限。苏轼的诗词豪迈开阔的意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他的豪迈中又流露出功业未成的伤感。辛弃疾诗词中的意境看上去慷慨悲凉。而李清照诗词的意境则是哀婉缠绵。柳永诗词的意境则是缠绵情切。

  4、把握情感主旨。古诗的每个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我们的意趣、倡导、看法、怎么看的,只是有些表达含蓄,有些表达直白,有些表达隐晦,有些表达张扬而已。尤其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看法与态度也是不容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本身去领悟与考虑了。任何一首诗,它都是诗人内心的感受,生活历程和年代变化的形象的反映,大家在剖析时,只有较全方位知道诗人的历程与年代的变化,方能准确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如: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被贬、李清照与亡国破家等,李白与政治失意,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历程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都与年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大家可以从年代这个大背景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特征。即便是不熟知的作家,也可以借用注释和诗词本身的语言信息来认识。两个黄鹂鸣翠柳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去领会到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以外,假如获悉是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样更容易领会到这首即景之作,还包括了一种万象更新的期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

  5、咀嚼体味语言。诗歌是用准确、凝练、生动、概括的语言,借用想像和联想,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主观情感的。鉴赏语言方法,大家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容易见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留神比喻、借代、反衬、动静结合、绘形绘色等。2003年高考考试题对咽、冷这两个诗眼的赏析,考生只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即可:一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二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理。炼字方法包含修辞手法、创造的意境和诗人的主观情感三个方面。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困难程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与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试试题。只不过参考答案有的简单,可能是考虑考试试题困难程度吧。其实,这两个字的使用方法,在语文教程中也有例子。课文《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只不过大家可能忽视了教程而已。经过肯定的鉴赏练习之后,大家对于一首诗歌,总是会有我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但,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大优惠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少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我们的思想。当语言表达成为思想的瓶颈时,就算你有再高明的见解,也只可以用茶壶里煮饺子来掩饰我们的窘迫而已。有好多考生一直说老师,你讲的这类,我都考虑到了的,可就是写下来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语言表达不过关,致使失分,甚是可惜。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时,应注意加大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练习。虽然这种练习虽有程式化、套路化之嫌,但,从阅卷成效来看,阅卷教师总是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明确、逻辑适当的答题。大家在行文中应该注意表述的严密性,前后照应,不考虑此失彼;条理明确,有问必答,踩得分点,并做到自圆其说。回答问题时必须要从写了什么景(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等方面回答,大凡结合原诗句剖析的,必须要复述(不同于翻译,不需字字落实,只须说出大意)有关语句的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方法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需要,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会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2003、2004高考考试古诗鉴赏题都是借用前人的评论来考查考生的,在肯定的圈子中给考生发挥的空间。2006年江苏古诗鉴赏题已经改换文本,考查的是元人的诗歌,理解思想感情、鉴赏关键字和表现手法还有一道开放性的理解题,给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张十一旅舍#8226;榴花韩愈

  5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注: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块被贬。

  ①诗歌是如何表现石榴花的漂亮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②前人评论此诗说:可怜一词是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的重点,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何?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长门怨(其二)

  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秋季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1)诗中愁的内涵是什么,试作说明。(2分)

  答:

  (2)简要剖析长愁二字在本诗前两句中具体怎么样体现。(2分)

  答:

  (3)古人评此诗独照二字无理而妙,试作具体说明。(4分)

  答: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歌写出了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诗歌简要剖析。(3分)

  (2)诗的首联写景有哪些特征?请简要说明。(3分)

  (3)边烽不过秦的意思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2分)

  (1)A写石榴花的漂亮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榴花能照耀人眼,其鲜艳漂亮不言而喻。从视觉角度烘托榴花的漂亮。

  B可惜无车马经过,看到青苔上落着绛英我的心中无限哀伤。反衬榴花漂亮。

  (2)赞同。答案要素:可怜一词把花与人,景与情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漂亮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2.(1)指宫女独居深宫的孤单寂寞。(2)虽然春季年年到来,但宫女却不知人间还有春季,眼前一直满目秋意,见其愁长;四面黄金涂壁,华贵至极,但在主人公看来,总被留尘污满,那样华贵只能让我更添悲愁。(3)月本无情,清辉遍洒,但在宫女眼中一到寂寂长门,便成独照,可见明月是有意相苦,此说看上去无理,但于此不难看出宫女愁怨之深:月亮到此都成独照,那样人之孤独不言自明。不言怨而怨自知,可见用语之妙。

  3.(1)首联、颔联描绘了僻远山村幽静的环境,写出了行人日落时分仍在赶路、尚无处投宿的忧惧心理,尾联写出诗人远远看到山村人家的喜悦之情,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2)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有的静。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3)表明山村幽静的环境是因为没遭受战火,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热点专题

[]名校学子成功经:长假

[]2010年高考考试,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