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天利高考网 > 高考资讯 > 最新资讯

文言文翻译最容易见到的10个失分点

来源:www.kadluh.com 2025-08-16

最新资讯

  有如此一道题: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于门口石道中,取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伤也。

  答案:有个想要测试他武艺的人(定后,1点),让他(省之,1点)裸露胳膊,横着上臂,仰卧在门口铺着石子的街道上(1点),叫人赶着十几辆牛车(定后,1点),从他胳膊上横轧过去(1点),结果却没留下一点细小的痕迹,更不需要说(不论,1点)伤口了。

  评分说明:7点中写对任6点得6分,错1点扣1分,2个定后作为1点。

  你是否答了不少,但都不在点上?

  下面于老师为大伙整理下文言文翻译最容易见到的10个失分点,期望大伙多注意。

  失分点1、用语不规范

  原文

  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北齐书孟业传》)

  误译

  我掌管江湖,你掌管朝廷,齐心协力,差不多成了!

  正译

  我在朝廷外,你在朝廷内,(大家)同心协力,有期望获得成功啊!

  剖析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目前两个方面:①重点词汇误译,庶,表期望。《陈情表》里有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就是这个意思。

  ②语言随便,对外、内两个字,把握不准,且翻译时,不考虑人物身份,随便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不随便引申、夸张。直译过程中,不使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汇。

  失分点2、不明感情色彩

  原文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

  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本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

  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本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剖析

  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喜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汇的感情色彩,缘由在于遭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断定。譬如例句中,一看到耽字,就将它讲解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防止如此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我们的初始判断是不是正确。譬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失分点3、误译原句语气

  原文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哪个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

  假如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去我没哪个能行。

  正译

  假如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去我还能有哪个呢?

  剖析

  译文处置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哪个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置为呢?

  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由于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看重。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非常大的差别,一般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大家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重点: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置为疑问语气;二是依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注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与表达目的等。

  失分点4、漏译省略成分

  原文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

  只不过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

  (狐狸)只不过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剖析

  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需要。另外,有的通过直译没办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合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汇。

  漏译省略成分,除去粗心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就是没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不过就词译词,不可以非常不错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问题轻则影响到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可以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需要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合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不是通顺,看看有没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失分点5、不懂古时候文化知识

  原文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

  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

  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做什么的?

  剖析

  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假如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忽然见樊哙闯进去,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筹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讲解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各位同学要注意此类古时候文化知识,在教程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古时候官职、地理、风俗等方面的常识。需要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父母请加我微信13041055635备注下要高中古时候文化知识。

  涉及文化知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我们的翻译是不是合乎古时候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适不适合语境,是不是合乎情理。

  失分点6、混淆古今异义

  原文

  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误译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物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同意。

  正译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同意。

  剖析

  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以今义释古义,缘由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用教程注解识记古义;二是借用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点击读《高考考试文言实词古今异义总复习》这篇文章。

  失分点7、误解词类活用

  原文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上》)

  误译

  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

  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剖析

  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通常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总是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借用复习提纲熟知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点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表示主语觉得宾语具备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况,可译为觉得以为;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备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况。

  翻译语句的首要条件是了解文章大意,而大家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办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我们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失分点8、误译文言虚词

  原文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

  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剖析

  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略导致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应该注意积累《考试概要》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的多种使用方法,依据句意,准确翻译。

  失分点9、误译语法关系

  原文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需要,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误译

  难道不是由于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

  难道不是由于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剖析

  终身不需要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依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需要这个不需要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并没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犯这个错误的根本缘由,是没学会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去这种靠语意的剖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不少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应该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点;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失分点10、不懂文言修辞

  原文

  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明史王祎传》)

  误译

  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大家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便点燃了自己,也没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

  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大家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类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剖析

  句中的爝(ju),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依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从实的角度理解,没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考试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常识,留神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可以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可以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适合翻译。

  附:6个文言文答卷陷阱

  1、张冠李戴

  即把本是甲想的说的,选项中设为乙想的说的,或把几件事合在一块表述,混淆了时间、地址等条件。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过世后,苏轼感到非常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11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由而宪来求铭句可知,,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来向张耒求取墓志铭,而非苏轼让张耒写的。

  2、无中生有

  即阅读材料中没出现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可以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源于己而没得到皇帝的赏识。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梁先生)在顺治三年的乡试中中举,顺治十年考中进士。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在神像前发誓,不会由于一文钱而玷污了我们的清白。他对待百姓就像对待我们的孩子一样,政绩在三辅中第一。在咸宁做了半年的官,入朝做云南道监察御史。由此可知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可以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但因不愿突源于己而没得到皇帝的赏识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前一则谈怎么样做事,后一则言怎么样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居官所以不可以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必然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徵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懽,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

  后一则言怎么样做人,重点谈的是居官之道,即要清白,家人不可以喜奢,没关于勤奋方面的表述,是无中生有。

  3、曲解文意

  即选项中大部分表述是正确的,只不过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致使选项出错或原文有有关的表述但选项的表述恰好与原文相反。

  孙博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秘密谋划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秘密谋划匿之民间,别求关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首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

  孙博欺骗金人,说的是宦官想把太子秘密送出去,京城的人赶来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误伤太子的是京城的人,不是二宦者,该项有张冠李戴错误。

热点专题

  • 南京大学2025年在京招生专业介绍选考科目需要
  • 黑龙江:哈尔滨商业大学2021年本科招生章程
  •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高考考试容易望文生义

[]海南高考考试时间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