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时候史中国古时候史的历史沿革: 1、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2、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3、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5、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6、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1、奴隶社会的进步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打造)(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进步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2、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打造589年隋朝打造)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打造)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打造1368年明朝打造)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怎么样巧记办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不同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怎么样运用政治学原理剖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1、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致使了分封制没办法保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一流的生产力)的进步缓慢是什么原因遭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妨碍 例3、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一流的生产力)推进社会进步,需要打造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进步,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规范?中央集权规范的特征?意义? (1)概念: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实行中央政令。 (2)特征: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后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益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步。(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大中央集权) (B)有益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进步,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势必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打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打造中央集权规范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手段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的地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封地有俸禄 3、用途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权势,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皇权和相权之争是什么原因和过程: 缘由: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办法,以达成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规范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光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光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款》 5、汉化政策, 6、加大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进步,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同周围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大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兴盛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擅长用人和纳谏,具备非常强的自我检讨能力,成为古时候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将来历朝的治国方案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方案、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益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进步,特别是文学的进步 3、社会风尚:促成了常见持久的念书风尚 4、规范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规范一定量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规范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事实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倘若没科举规范设置的独木桥,可能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后进步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致使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紧急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念书 的奴仆而非真的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进步,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常见持久的念书风尚, 4、规范建设上:考试选官方法有肯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少进取精神和革新意识的人,念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妨碍了近代科技的进步,(学而优则仕的生活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略自然科学的考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