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高考考试角逐的残酷用杨万里的诗句几多欢乐几多愁来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考上的欣喜若狂,大宴宾朋,举杯狂欢;没考上的愁云飞渡,对孩子的埋怨、责骂常常不绝于耳。甚至还会出现一幕幕悲剧。好像没考上大学就是到了世界末日。于是,父母先是来了屡败屡战的勇气,不管孩子考场失利是什么原因,不管孩子适不适合来年再战,先给孩子定下了不考上大学誓不停手的目的,然后不惜代价在复读学校里给孩子占下位子。想想高三每一天的艰苦日子,想想高考考试那几天的紧张、焦虑,真的非常佩服那些选择让孩子复读的父母,非常佩服那些想复读的孩子。
其实,不少要孩子复读的父母做出这种选择是盲目的,孩子选择继续复读也是无奈的。却不知,复读能否获得理想的成效,来年能否考取理想的学校,是因人而异的。剖析身边复读的孩子,大致可分三种状况:
第一,确有实力,考场发挥失常的考生,可以复读。当年女儿有个同学,因考试当天得了肠炎,影响考试正常发挥,以几分之差,与北大失之交臂。复读一年后,以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理想专业。
第二是有潜力可以拼一拼的孩子。这种孩子本来比较聪明,但平时不够努力,假如下决心苦读一年,也是可以有所发展的。
最不明智的父母,就是那些孩子已经尽力,成绩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仍然选择复读的。他们一直觉得,再拼一年,就会有所进步。其实不然。这就像百米赛跑,有些人经过艰苦的练习,可以跑出超常水平。有些人再如何练习也不会跑快。不然,所有想参加百米赛跑的人岂不是个个都会成为飞人刘翔。可惜,很多人并没认识到这一点。我家的一个朋友,孩子第一年考试以几分之差,没达到二本录取分数。复读了一年还是差那样一点点没达到二本线。第三年还差那样一点点。照理说,复读了三年,同龄的孩子都快大学毕业了,应该认头了吧,但那父母仍听不进朋友们的劝告,第四次让孩子走进复读学校。那份执著,几乎到了固执的程度。一直考到第四年,还差那样一点点才算停手。
是不是选择复读,郑重劝告父母和孩子,可以对自己先做个剖析,看看自己到底是哪一种状况再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