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天利高考网 > 高考资讯 > 最新资讯

诗歌鉴赏中的虚和实

来源:www.nbbdgs.com 2025-08-14

最新资讯

  导语:

  诗歌鉴赏中虚实相结合是最难的,今天就给大伙依据简单的诗歌剖析一下,期望大伙看完将来能有所帮助!

  1、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叫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常使用中国画的这种办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含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总是借用这种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种虚景是作者过去历程过或历史上过去发生过的景象,但目前却不在眼前。比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不过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联想之境。这种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比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什么地方,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怎么样思乡,而说家人如何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老婆)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老婆想念之深去推想老婆对老公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

  2、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3、虚实相生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发展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状况:

  a、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马上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境界。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沙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3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的恋恋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唯见写不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叫人生发故人离得远远的、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收获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轻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凄冷的西风,不断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孤独地走在古道上。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字,用九个名词把不一样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块,看上去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类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思》堪称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容易见到的手法。

  b、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下面以《青玉案》和《观书有感》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哪个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别具一格。在词中,作者抒写的是由思慕佳生活发的无限惆怅之愁情。但作者没明言,而是把它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把闲愁之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一江春水是实,也同样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与《秋思》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典诗歌中,把抽象感情赋予具体形象,总是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达成。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念书感受的说理诗。全诗清爽活泼,富于理趣。半亩方塘为何能这样清爽澄澈呢?由于有活水源源而来,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枯竭,才能给人一种清爽的美感。读者由此展开联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书中吸取新鲜常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永远充实,永远维持一颗澄澈明净之心。在这首说理诗中,方塘、活水为实,所寓之理为虚,作者把抽象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中领略无穷意趣。

热点专题

  • 南京大学2025年在京招生专业介绍选考科目需要
  • 黑龙江:哈尔滨商业大学2021年本科招生章程
  •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2023-2025年北京东城

[]2025年安徽亳州高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