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模式:剖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打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剖析:这是一种最容易见到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叫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含景、情、境三个方面。答卷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卷步骤:
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示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我们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我们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②:概括景物所打造的环境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比如孤寂冷清、安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征和情调。
步骤③: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譬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可以的,应答出为何而感伤。
答卷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剖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漂亮的初春景象:春季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理(步骤③)。
第二种模式:剖析方法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提问变体:请剖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 的情感的?有什么成效?
答卷步骤:
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何是用了这种手法。
步骤③:此手法如何有效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卷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成效?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①)。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②)。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③)。
第三种模式:剖析语言特点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变体:请剖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卷步骤:
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点。
步骤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剖析这种特点。
步骤③:指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卷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
问:请剖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答:此诗语言特征是清爽自然,口语化(步骤①),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由于它惊扰了自己思念老公的美梦(步骤②)。如此很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老公的思念之情(步骤③)。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法: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何?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儿?
解答剖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需要品味这类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卷时不可以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剖析。
答卷步骤:
步骤①:讲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步骤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步骤③: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卷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觉得,看字看上去平时,事实上很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赞同。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①)。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大家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③)。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法:某词是全诗的重点,为何?
解答剖析:古诗很讲究构思,总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总是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卷步骤:
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有哪些用途。
步骤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有哪些用途考虑。
答卷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哪个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重点,折柳含义是什么?你是不是赞同重点之说,为何?
答:折柳的含义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①)。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②),可见折柳是全诗的重点。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卷步骤:
步骤①:诗歌各句(或有关的句 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步骤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方法
步骤③: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卷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里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 之一,唐朝时是一个要紧节日。
问:作者是如何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①)作
者主如果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②)来表现思家的。(步骤③题目已说明情感)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法: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时候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征的评论语,需要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合理,然后说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种题型只不过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剖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方法,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适合的表述。
答卷思路:
步骤①:认真审题
步骤②: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步骤③: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卷
答卷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剖析;说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字
答卷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非常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点,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
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 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 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气质,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法: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需要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剖析评价。
答卷思路:
步骤①: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含作家作品的背景常识。
步骤②: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办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步骤③: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剖析,又有具体剖析。表述时注意条理了解,层次分明。
答卷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征,并作简要剖析。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一同点,不需要剖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能,当然假如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需要剖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卷时,要根据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①)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②)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羞涩之态,(步骤①)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 泼有趣。(步骤②)